米乐(中国大陆)M6·官方网站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米乐官网

news

行业动态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
发布者:小编 时间: 2024-10-12

  1、芯力量“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圆满收官,七大高校项目齐聚,科技成果引领未来!

  3、【集微发布】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 中国芯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排行榜出炉

  1、芯力量“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圆满收官,七大高校项目齐聚,科技成果引领未来!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

  5月21日,由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指导,半导体投资联盟、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爱集微主办、安徽燚山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六届“芯力量”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成功举办,来自复旦、杭电、厦大、清华、哈工程、桂电、海工大等七所高校精英进行了精彩路演,为与会人员展示了面向消费电子和工业检测的多功能60G毫米波传感器、面向高速复杂电子系统的多物理EDA软件平台、X射线智能检测系统、国产化无人系统状态感知检测装置及装备、仿人机器人体感控制系统、基于AI算法和小信号调理的国防第8子生态品牌研发及产业化、高精密高效率水导激光加工装备七大硬核项目。

  评审嘉宾和近150家专业机构代表全程聆听了会议,精彩的点评和激烈的互动掀起新热潮。

  -现任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苏州区域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双学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

  -拥有VC、PE机构18年股权投资经验,华为公司9年国际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经验。

  -成功退出/上市项目:中际旭创、康众汽配、泉峰汽车、金宏气体、一博科技、东微半导体、中科蓝讯。

  -其它投资项目包括:芯旺微、海栎创、进化半导体、华辰芯光、海朴精材、瑞德磁材等。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

  在路演环节,首个项目“面向消费电子和工业检测的多功能60G毫米波传感器”来自苏州星砹智能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砹智能”)。星砹智能致力于毫米波智能传感方案和配套传感模组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传感模组、成熟传感方案、定制传感方案,可广泛用于消费电子、服务机器人、工业检测、安防检测等领域。星砹智能已入选苏州市相城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复旦大学博士、星砹智能总经理从市场前景、核心技术以及产品方案三个方面介绍了公司的竞争优势。

  首先,星砹智能多功能60G毫米波传感器应用领域广泛,市场前景广阔。星砹智能的智能雷达传感器产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服务机器人及工业检测三大领域。从消费电子领域来看,具有较强空间测量能力的60GHz雷达模组还未大批量出货;中国服务机器人2022年产量为645.80万套,还未像汽车一样标配毫米波传感器;工业检测场景有大量需求可利用毫米波传感器结合其他传感器来满足。

  其次星砹智能拥有两大核心技术,包括“感算一体的小尺寸、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4D毫米波传感模组”以及“多特征联合、多指标融合的4D毫米波传感技术”。与行业竞品相比,星砹智能60GHz毫米波雷达模组产品在点云数量、目标数量、探测距离、传感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最后在产品营销方面,星砹智能将通过多种产品方案并行变现,实现营收裂变。星砹智能总经理指出,现有民用毫米波雷达市场的落地应用还很少,需要传感方案和模组产品的潜在客户非常多,根据已有落地应用可以预测,一种传感产品方案在市场上完全成熟之前,每年至少有500万元的变现空间,同一套产品方案改变应用场景后可以卖给多家客户。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3)

  第二个项目“来自面向高速复杂电子系统的多物理EDA软件平台”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汪巍对项目背景做了详细说明,“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是目前国内的“卡脖子”技术。国产替代需求强烈,而集成芯片是目前国内实现芯片“弯道超车”的现实路径。随着芯片+系统集成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及半导体行业昂贵的设计和制造费用,前置的仿真验证与优化已经变得尤其重要。国际EDA巨头纷纷在向三维电磁仿真、机械传热仿真、结构仿真等方面不断靠拢。”

  汪巍表示,计划通过“两步走”的战略实现这一领域的突破。其一为电磁仿真,研发面向高速电子器件与系统的三维高频电磁仿真与优化的工业CAE软件。基于此,第二研发解决多物理场耦合的仿真与优化软件产品,解决IC互联、封装等工程问题中的多物理仿真。

  从行业发展上看,杭电的项目得益于行业驱动。随着AI时代的到来,半导体产业的热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降温,国家与地方的产业政策与支持、人才等资源会源源不断。无论在服务器远端还是例如自动驾驶等近端,芯片以及系统功率都有提升的趋势,系统的热学性能越来越多成为瓶颈,尤其对于3DIC。

  从市场现状上看,国内自研CAE仿真工业软件市场空白。目前主打多物理场分析的芯片仿真类设计软件在国内都属于市场空白。类似产品Comsol Multiphysics等仿真能力较弱,目前多用于高校教育市场。

  从研发能力上看,杭电项目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汪巍表示,要做好多物理场仿真,首先要做好“单场”,即独立的电磁、热、力仿真。其中,电磁仿真是难度最大的。同时,对于芯片封装等结构,有限元法较为合适。创始技术团队长期深耕电磁有限元仿真领域,技术水平在国内属于“TOP”级别。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4)

  第三个项目“X射线智能检测系统”来自艾偲睿科技(厦门)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艾偲睿科技”)。艾偲睿科技专业从事智能化X射线数字成像无损检测设备研发、制造和销售,并提供客制化智能检测解决方案。系列设备基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X射线透照原理,可实现实时成像及断层扫描,快捷直观的研判、辨识并分析被检物(工件)内部缺陷、瑕疵及成因,确保工业制品质量。

  厦门大学教授、艾偲睿科技技术总监方正表示,目前X射线智能检测系统涉及碳纤维、玻璃纤维塑料制品、轻质金属制品等行业,特别是内部结构缺陷检测问题,一直是行业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和应用痛点。而艾偲睿科技的“X射线智能检测系统”可以解决传统机器视觉只能检测表面缺陷、对内部缺陷的识别无能为力、高端制造业对内部结构缺陷的识别需求迫切等问题。

  方正在分享中表示,艾偲睿科技在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及营销策略等方面表现突出。目前,在项目成果方面,艾偲睿科技已经完成一代机BF-LS160C、二代机ASR-LS160A、三代机XMU-ASR-LP160A出货,并正在进行四代机的建设;在知识产权方面,艾偲睿科技共计授权22项知识产权,其中外观设计1项,实用新型10项,发明专利11项;在营销策略上,艾偲睿科技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的定制化,并致力研发标准化产品。

  此外,方正已获得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人才政策扶持。在地方的支持下,艾偲睿科技已建成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X射线检测平台,以供行业参观交流。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5)

  第四个项目“国产化无人系统状态感知检测装置及装备”来自明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明凯科技”)。明凯科技技术合伙人常亮表示,目前,无人系统、飞行器及机器人已成为新质生产力主战场。作为重要的转动装置,无人系统舵机及伺服电机编码器的安全决定了系统的安全。

  而目前,无人系统中的中高端编码器芯片及相关配件国产化率低,技术掌握在德国/日本编码器厂商手中,导致整体中高端使用伺服电机成本高企,并且方案受制于人。“明凯科技致力成为中高端低空经济/无人系统组件国内领先供应商。”常亮说。

  首先,明凯科技核心成员由具有多年业界背景管理、技术人员,以及具有学术前沿研究背景科研人员构成,拥有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产品落地丰富经验,团队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等。拥有技术背景深厚顾问团队,全过程支持、参与团队产品研发及推广,拥有强大上下游企业联络沟通能力。

  其次,明凯科技拥有功率传感部件、芯片及非易失存储芯片两大系统感知检测核心装置。其芯片及非易失存储芯片实现全国产化替代,包括突破专利壁垒,实现了芯片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升级替代。

  最后在市场空间方面,明凯科技无人系统状态感知检测装置及装备覆盖广阔市场。存量市场方面,Tier1 + Tier2客户无电池编码器年需求套数约为1000万台,现阶段存量市场预估超1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约为8%。且由于相对于机械多圈、后备电池方案成本上的优势,无电池方案份额扩大将带来更高市场渗透率,从而增加营收。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6)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刘明烁介绍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仿人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仿人机器人体感控制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交互方式更贴近人类的习惯和需求,有望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RSA团队针对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能力提升,研发了人形机器人体感控制方法,解决了交互体验不自然、穿戴设备的舒适性和用户接受度不足、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足的三大难题。RSA团队的“仿人机器人体感控制系统”拥有三大核心竞争力:

  在团队优势方面,RSA创立于2009年,团队始终以智能仿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博弈为主要研究方向,曾多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数百项,培养优秀学生千余人。目前团队中拥有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多人,博士研究生1人,此外还有硕士研究生10余人及不同院系的本科生40余人。

  在市场规模方面,体感设备行业的产销量都在逐年增长。2017年至2020年,体感设备行业的产量从100万台增长到500万台,销量从80万台增长到400万台。这表明体感设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产销量的增长也反映出体感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刘明烁表示,仿人机器人体感控制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点,能够满足用户在感知和识别人体动作方面的需求,凭借技术实力、市场洞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RSA预计,在产品推出初期,预计能够在市场占据5%-10%的份额,并将在未来占据目标市场份额40%以上。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7)

  第六个项目“基于AI算法和小信号调理的国防第8子生态品牌研发及产业化”来自武汉小弦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小弦”)。

  武汉小弦总经理张蒙表示,武汉小弦拥有自研核心技术、市场规模大、团队成员经验足等多个优势。

  从核心技术来看,武汉小弦以核心技术和活火机制为基础,打造军→研→产→学的国防第8子生态品牌。武汉小弦拥有声发射、光声光谱、小信号检测/监测设备三大主要产品线及行业标品,其中声发射产品以小信号调理和AI算法识别为核心技术,在核电、风电和石化领域已有标杆案例;光声光谱已与重要产业单位合作,完成核心模块研发;小信号检测/监测设备已与十大军工集团的10多家单位及20多家央企大客户有着深度合作关系。

  从市场规模来看,核工业声学监测市场空间可超160亿元,风电叶片声发射监测存量市场空间可超20亿元。据专家访谈信息,单台机组声学检测场景数约为20个,预计声学检测投入金额约为1200万-2000万元,故保守预测市场规模为54亿元,理想预测市场规模可达264亿元。武汉小弦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团队成员来看,其核心团队由资深技术专家组成,在算法和模电信号调理等方向拥有20年研发、业务落地经验。武汉小弦总经理&算法专家张蒙为海军工程大学-核动力工程硕士,算法专家&模电经验丰富,曾获3次数模赛国家一等奖、电子设计赛省奖,是智能制造项目、小信号监测产品领域连续创业者,军工客户资源丰富。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8)

  最后一个项目“高精密高效率水导激光加工装备”来自桂林光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光束科技”)。光束科技成立于2023年,专注于高端精密激光加工装备的开发。核心产品包括水导激光加工系统等研发,提供高精密激光应用装备和加工工艺整体解决方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光束科技技术总监龙芋宏表示,目前,高精密、高效率加工装备类工业母机需求迫切,而传统激光加工存在热损伤和加工效率不可兼得的痛点,水导激光加工解决方案能有效突破上述行业痛点,光束科技即专注高端水导激光加工装备的研发。龙芋宏介绍称,光束科技主要有以下四大优势:

  首先从团队成员上,光束科技由博导领衔,技术团队稳定。光束科技拥有20多人的研发团队、博士5人、副教授以上人员4人、100%研究生学历。其中,技术顾问史铁林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首批“新世纪百干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理论类)等。

  其次,经过十年钻研,光束科技自有核心知识产权。光束科技获得了水导激光加工诸多核心技术专利,共申请专利2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0余件。

  再次,光束科技掌握全套解决方案,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目前高端激光加工装备主要由瑞士国外企业垄断,且国外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每台套价格高达500万~1000多万。光束科技高端精密激光加工装备性能媲美国外竞品,独创高功率、高耦合容忍度,且价格较优惠,售后方便。

  最后,光束科技产品填补市场空白,利润可观。目前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激光高端切割装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水导激光装备企业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激光切割设备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400亿元,其中高端水导激光切割装备规模达百亿元(SiC切片空间35.3亿),盈利空间大。

  “科大硅谷”是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立足安徽优势,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科大硅谷”将持续开展科创生态计划,科技淘金促进成果转化、天使投资,挖掘“源头技术”成果,推动科研研所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前沿技术“超前孵化”;产业强链聚焦薄弱环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实现补链延链强链;全球合伙人打造本地创新联合体和楼栋产业链,打造海内外创新资源平台,打造基金丛林。

  作为连接“高校、企业、人才”三方的纽带桥梁,集微职场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职场就业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同时在高校科研项目资源方面也进行了精准对接。展望未来,集微职场将持续举办“芯力量”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校、企业和资方提供更为卓越的服务,不懈努力为产业发展铺就更为辉煌的征程。

  自此,第六届芯力量科技成果转化专场路演已圆满结束。下一场路演正在筹备中,敬请关注!

  此外,科技成果转化路演项目正在火热征集中,诚邀各高校、科研院所团队携科研项目报名参加!

  5月22日至25日,第四届BEYOND expo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简称:BEYOND博览会)在澳门举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在本届BEYOND博览会上特设“国际芯片及应用产品展”和“医药大健康展区”,并组织超80家横琴企业共同亮相,集中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及新模式,展现了合作区集成电路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广阔前景。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9)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置“国际芯片及应用产品展”和“医药大健康展区”两大展区

  23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合作区管委会主任贺一诚到合作区展区巡馆,外交部驻澳门公署特派员刘显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合作区执委会主任李伟农,广东省横琴工委副书记李军晓,广东省委横琴工委委员、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符永革,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崑以及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子蔚陪同。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0)

  本次“国际芯片及应用产品展”展区打造超400平方米展区空间,吸引海内外近百家优秀集成电路企业及科创企业报名参观,参展企业数量较2023年翻倍增长,同时现场还汇集了历届“中国芯”优秀集成电路企业的一系列前沿创新应用。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1)

  参展产品也亮点十足,实现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覆盖,包括半导体专用设备和材料、高端芯片、IP设计、存储器、功率器件、传感器件等主流产品和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智慧生活、数智健康、工业智造、智能算力等科技应用产品,通过3D裸眼视频、机器人互动等设置提升科技感和趣味性,沉浸式体验“黑科技”产品。同时,展位内还特别设置商务洽谈专区,为参展企业提供接洽交流的机会。

  展会同期还举办了“第二届粤澳集成电路国际化协同发展闭门会议暨电子元器件国际贸易研讨会”,来自澳门特区政府、合作区有关部门的代表以及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贸易领域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讨粤澳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路径。

  李子蔚表示,今年合作区组织7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到澳门参展,这些企业以芯片设计为主。“国际芯片及应用产品展”展区分为企业简介、芯片应用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希望通过BEYOND这个国际化的展会平台,带动更多横琴芯片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参展观众展示横琴芯片在日常场景的应用。他还介绍,BEYOND博览会结束后,2024横琴全球招商推介会将接档举办,期待借助大会与海内外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共赢。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2)

  今年,医药大健康展区设置“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服务澳门”等篇章,展示了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片仔癀、东直门医院、迪奇孚瑞、爱姆斯坦、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美年健康集团、广东横琴裕新贝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珠海麦得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原妙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丽珠中药现代化科技有限公司、金熊药业(珠海横琴)有限公司、澳邦制药(横琴)有限公司等30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成果和特色产品,展示具有澳琴特色的中医药品牌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医药大健康产业展区还为参会者带来百年老字号人气产品试吃及中医知识讲解的特别环节,现场设置了高端医疗器械信息采集、手术机器人、睡眠测试、生物舱、护眼仪等沉浸式互动体验内容,让参会者充分体验“医药+科技”深度融合的神奇魅力和无限可能。

  展会期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还组织了中葡职业技术学校、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澳门青年联合会、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及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近百名青年、学生来到合作区两大展位参观,现场工作人员为澳门青年们科普了集成电路及中医药、大健康专业知识,向他们展示了前沿领域的产业发展及科技成果,并邀请他们现场体验科技产品,激发了青年们对集成电路及中医药、大健康领域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合作区重点产业的了解。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3)

  近年来,合作区紧紧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工作要求,加快“四新”特色产业培育成势。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已引进集创北方、壁仞科技、妙存科技、华研伟福、齐芯半导体、珠海先进集成电路研究院、横琴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多家IC企业、机构,覆盖显示驱动IC、GPU、CIS、功率MCU、存储控制芯片等多个细分领域。截至2023年底,合作区实际运营集成电路企业超50家,集成电路规上企业营收近29亿元,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设计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

  此次参会的芯潮流(珠海)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粤澳合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落户合作区两年多时间,专注于高速互连IP研发、授权及芯片定制化服务。“高科技企业迫切需要同上下游企业、海内外人才交流的机会,BEYOND Expo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机遇,真正实现‘硅谷+拉斯维加斯’。我们本次参展的主要产品在算力互连方面将产生巨大作用,带动横琴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企业CEO廖志军说道。

  大健康产业方面,合作区已形成了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为核心的产业聚集态势。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在园区引进的222家企业中,通过产业园平台培育的澳门企业有71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30.97%,涉及中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产业园已搭建起符合中国内地与欧盟认证标准的GMP中试生产、研发检测、产业孵化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现阶段,合作区联合澳门积极探索产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路径,在中医药领域,打造“澳门注册+横琴生产”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同时,澳门高校在合作区的产学研基地频频联合企业开展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的产学研转化项目。有不少海内外嘉宾表示,本次展区让企业既了解到合作区发展机遇,也对澳门科技创新发展成果有进一步认识,“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创新产业模式给了他们崭新的体验,期待进一步探讨在澳琴开展业务的可能性。

  本届BEYOND Expo 2024为期4天,聚焦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和消费科技三大领域,吸引来自全球的世界五百强、大型跨国企业、独角兽创新企业以及新型初创企业超1000个展商参展,2万余名全球科技创新追求者及专业买家到场。同期举行近百场主题活动和对接会,吸引及汇聚政、产、研、用、投等多个产业圈层,打造汇聚行业洞见、资本与资源的创新交流生态盛宴。

  3、【集微发布】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 中国芯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排行榜出炉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4)

  作为高科技行业,研发能力是半导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人员更是基础。集微网通过整理分析196家中国芯上市公司的公开财报信息,发布中国芯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总数排行榜。

  研发人员排行榜中,研发人数最多的是纳思达4861人,人数超过1000人的有37家企业,人数超过2000人的有12家,分别是纳思达(4861人)、华天科技(4087人)、士兰微(4005人)、闻泰科技(3729人)、北方华创(3656人)、长电科技(2897人)、环旭电子(2809人)、三安光电(2707人)、中芯国际(2363人)、四维图新(2318人)、韦尔股份(2053人)和三环集团(2034人)。

  从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来看,占比超50%的有74家,占比超80%的有13家,分别是海光信息、翱捷科技、芯原股份、博通集成、恒玄科技、晶晨股份、富瀚微、安路科技、中颖电子、汇顶科技、全志科技、星宸科技和四维图新;占比低于30%的有84家,占比低于10%的有6家,分别是深科技、TCL中环、通富微电、晓程科技、天岳先进和麦捷科技。

  据集微网统计,米乐-官方网站入口192家公司中有185家公司披露了与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增减情况,其中146家人数增多,37家人数减少,研发人员人数增幅居前的是裕太微(75.9%)、正帆科技(74.8%)、帝奥微(69.4%)、锴威特(62.5%)和芯联集成(60.7%),人数减少幅度较大的是北斗星通(-50.3%)、闻泰科技(-47.5%)、苏州固锝(-45.6%)、寒武纪(-37.6%)和大港股份(-36.7%)。

  与2022年相比,约三分之二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上升,三分之一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下降。其中四维图新、格科微、正帆科技研发人员占比增加幅度居前,江波龙、苏州固锝、天岳先进研发人员占比减少幅度居前,超过10个百分点。

  有16家企业虽然员工总数下降,但是研发人员数量在增加,这16家企业分别是中芯国际、环旭电子、航锦科技、纳思达、长电科技、仕佳光子、晶盛机电、华灿光电、宏达电子、上海合晶、崧盛股份、达利凯普、云天励飞、灿勤科技、有研硅和台基股份。

  然而也有8家企业虽然员工总数上升,但是研发人员数量在减少,这8家企业分别是天岳先进、三安光电、楚江新材、苏州固锝、气派科技、明微电子、蓝箭电子和晓程科技。

  集微咨询分析师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半导体行业的裁员潮仍在持续蔓延,但是大多数公司的研发人员不降反升,半导体行业正面临着一边裁员,一边缺人的冰火两重天局面。随着AI的高速发展,半导体企业对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强烈,企业需要不断增强研发能力以保持核心竞争力。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5)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6)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5月22日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业营收环比下滑5%,但同比增长12%,中芯国际以6%的份额升至第三名,华虹集团份额2%位居第六。机构表示,第一季度营收下滑不仅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也因为非人工智能(AI)半导体(如智能手机、消费电子、物联网、汽车和工业)需求放缓所致。

  这一趋势与台积电管理层的看法不谋而合,台积电此前将2024年逻辑半导体行业的增长率预测从“高于10%”下调至约10%。

  全球前六大晶圆代工企业中,台积电一季度业绩仍高居榜首,份额占比达62%超出预期,台积电还将AI相关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50%的持续时间延长至2028年。尽管预期CoWoS产能到2024年底将同比增长逾一倍,但仍无法满足客户强劲的AI需求。值得注意,由于AI芯片的强劲需求,台积电5nm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强劲。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7)

  三星为第二大代工厂,份额13%,三星Galaxy S24系列智能手机是一大亮点,但中低端手机需求相对疲软。三星预计,随着第二季度需求改善,晶圆代工收入预计将出现两位数百分比反弹。

  中芯国际在一季度超越格芯、联电成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得益于CMOS图像传感器(CIS)、电源管理IC(PMIC)、物联网芯片和显示驱动IC(DDIC)等业务增长以及市场复苏。随着客户补充库存需求的扩大,中芯国际预计第二季度将继续保持增长。

  联电、格芯分别位列第四、第五,二者均表示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需求已经触底,但汽车半导体需求喜忧参半。联电预计短期内汽车需求将放缓,格芯预计第二季度收入将呈上升趋势。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8)

  Counterpoint表示,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已观察到半导体行业显露需求复苏迹象,尽管进展比较缓慢。经过连续几个季度去库存,渠道库存已经正常化。该机构认为,AI的强劲需求和终端产品需求复苏,将成为2024年晶圆代工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

  受益于人工智能淘金热持续高企,英伟达再次交出“狂飙”且碾压市场预期的季度财报。

  当地时间5月22日,英伟达于美股盘后公布了截至4月28日的2025财年第一财季的业绩。财报显示,英伟达Q1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分别达262%和628%,并对第二财季作出了强劲预测,这有助于继续支撑其股价坚挺以及相关概念股提振。

  分解来看,英伟达的核心增长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业务的迅猛增长驱动,其营收占比已经达到87%,而在强劲的需求下未来这一比例或继续升高。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19)

  伴随着下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上市,英伟达将迎接“下一波的增长”,但也需要克服部分客户选择等待Blackwell、弃购Hopper等相关影响。而面对行业竞争加剧,英伟达也在产品策略上加速跑马圈地,或于2025年推出全新R100 AI芯片,进而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根据财报,英伟达在第一财季实现营收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高于分析师预期的246.5亿美元;净利润148.1亿美元,同比上升628%。同时,英伟达的毛利率也继续上升,第一财季毛利率达到78.4%,上一季度为76%,去年同期为64.6%。

  此外,英伟达对下一季度的业绩作出指引,预计2025年第二财季的营收为280亿美元(±2%),高于市场预期的266亿美元;调整后的毛利率预期为75.5%(±0.5%)。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下一场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他还称,各个国家、大量公司正在与英伟达合作,将价值万亿美元的传统数据中心转向加速计算,并建立“AI工厂”来生产一种名为“人工智能”的新产品。AI将为几乎所有行业带来显著的生产力提升。

  强劲的一季报或继续支撑英伟达的股价坚挺。截至5月22日当天美股收盘,英伟达小幅下跌0.46%,收于每股949.50美元,总市值达2.34万亿美元,仅次于微软和苹果。但在公布财报的盘后持续上涨,涨幅一度超过7%,突破1000美元创历史新高。

  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英伟达股价涨幅超230%,而今年以来涨幅已达到91.74%,显著跑赢标普500指数和纳指的涨超11%。另有数据显示,英伟达已从2022年10月股价低点已经巨幅反弹近750%。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公司,英伟达的市值已接近第二至第六名的总和。具体来看,台积电和三星电子市值分别为8099亿美元和3800亿美元,AMSL、博通、AMD市值分别为3661亿美元、6450亿美元、2650亿美元。

  不过,即便英伟达继续高歌猛进,但也不乏部分金融机构并不看好。就在其公布业绩之际,对冲基金巨头、杜肯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Stanley Druckenmiller 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过度泡沫,因此今年第一季度大幅减持了72%的英伟达股票。

  但总体而言,华尔街对英伟达的预期一如既往地高涨。有40位分析师评级“买入”,2人评级“持有”,没人建议“卖出”,平均目标价1057.76美元代表还有11%的涨幅空间。

  Interactive Brokers首席策略师Steve Sosnick表示:“如果英伟达能够继续保持令人瞩目的业绩,并提高业绩指引,那就意味着人工智能交易能够而且将会快速发展。然而,如果出现哪怕是最轻微的疲软迹象,受到影响的将远远不止英伟达这只股票。”

  从2025财年第一财季的财务数据上不难看出,英伟达的核心增长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业务驱动,即在英伟达260亿美元的总营收中,数据中心一项占到226亿美元,占比高达87%,同比大幅增长427%,环比增长23%。

  英伟达CFO Colette Kress在财报会上解读称,Q1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源自于Hopper架构GPU(例如H100)出货量的增加。这一季度的重要亮点之一是Meta宣布推出Lama 3开源大模型,他们使用了2.4万个H100 GPU。

  据券商Bernstein估算,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和苹果等超大规模企业今年预计有总共20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AI芯片等专用基础设施,而英伟达占据约80%的AI芯片市场。

  例如特斯拉在最近的财报中表示,已经安装了3.5万个英伟达的H100 GPU超级芯片,预计到今年底将增长到8.5万个。据悉,H100的售价高达4万美元,这意味着英伟达今年仅从特斯拉就能获得34亿美元的收入。

  谈及后续增势,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表示:“数据中心的增长,得益于对Hopper平台上生成式AI训练和推理的强劲需求。除了云服务提供商之外,生成式AI还扩展到消费者互联网公司以及企业、主权 AI、汽车和医疗保健客户,创造了多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垂直市场。”

  其中,主权AI是指国家主体利用自己的基础设施和数据生产AI的能力。英伟达将其视作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新领域,认为随着数据隐私问题成为焦点,主权AI可能会更有吸引力。

  Colette Kress表示,“随着世界各国部署主权AI,数据中心收入继续多元化… 我们相信,今年主权AI收入将从去年的零收入涨至数十亿美元的高位。”

  在其它业务方面,作为英伟达的“老本行”,游戏业务一财季营收达到了26亿美元,同比增长18%,环比下降8%;专业可视化业务营收为4.27亿美元,同比增长45%,环比下降8%;汽车和机器人业务营收为3.29亿美元,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17%。

  目前,英伟达也在积极拓展非数据中心业务,以寻找更多元的增长点。例如在游戏业务上,更多游戏大作将采用RTX技术,其中包括《星球大战:亡命之徒》和《黑神话:悟空》。同时,英伟达正在通过软硬件生态等多维布局,试图将专业可视化业务或汽车业务打造成为“第三增长点”。此外,还有消息称英伟达正在与联发科合作开发AIPC业务。

  黄仁勋表示,伴随着下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的上市,公司正准备迎接“下一波的增长”。他在财报电话会上称,Blackwell下一代超强芯片正“满负荷生产”,将在今年二季度发货、三季度增产、四季度投放到数据中心,预计今年就会厂商大量收入。

  不过,随着Blackwell投入生产,一些投资者担心英伟达可能会面临销售“空档期”,即部分客户会选择等待Blackwell、弃购Hopper,进而对整体销售产生影响。

  资管机构Deepwater联合创始人Gene Munster和美国银行等分析师都担心,下半年Blackwell正式推出会抑制英伟达近期的芯片销售,“一款主要产品在上市前六个月便官宣预热,可能会产生一些后果,即未来两个季度的收入会令人失望,季度环比增幅或首次低于10%。”

  投资机构Loop Capital分析师Ananda Baruah则指出,英伟达可能不会让其他公司暂停Hopper的订单,否则就会失去购买Blackwell芯片的位置。

  针对此种担忧,黄仁勋在电话会中强调,Blackwell可以“向下兼容”Hopper的架构系统。这意味着客户无需“苦苦等待”Blackwell出货,即便早买Hopper后续也可以“过渡”到Blackwell架构。

  基于英伟达的产品技术和生态优势,华尔街预计,英伟达在明年1月结束当前财年时的季度销售额将突破300亿美元大关,第二财季收入或进一步增至266.7亿美元,整个财年的收入或升破1100亿美元整数位。而上个财年的收入曾同比增长126%至609亿美元创新高。

  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英伟达也在产品策略上加速跑马圈地。据黄仁勋透露,英伟达将加快芯片架构更新速度,从两年一更新加速至一年一更新,在Blackwell之后推出新芯片。“新的CPU、新的GPU、新的网络网卡、新的交换机… 大量的芯片正在路上。”

  据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此前预计,英伟达的下一代架构“Rubin”将在2025年四季度推出,届时将带来全新的R100 AI芯片。

  天风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唐海清认为,在当前AI热潮下,英伟达作为行业巨头,不断迭代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在AI领域的能力再度突破并可以助推数据处理、工程模拟、电子设计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米乐-官方网站入口量子计算和生成式AI等领域实现突破,其行业带动力不容小觑,将引领行业加速发展。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0)

  台积电2024年技术论坛于5月23日在中国台湾举办,台积电总裁魏哲家罕见缺席。台积电亚太业务处长万睿洋表示,人工智能(AI)正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更加依赖高性能计算(HPC)。

  万睿洋在开场演讲指出,台积电提供主流4nm~7nm先进制程,提供AI芯片用于训练大语言模型。随着训练参数以指数级曲线增长,需要更强的运算能力以及更高的能效。台积电将持续挑战更小制程,打造高性能计算平台。

  除此之外,特殊应用如车用电子也同样具备庞大的计算需求,尤其是自动驾驶进化到L4~L5,高能效至关重要。

  万睿洋强调,3D芯片堆叠和先进封装技术日趋重要,台积电先进半导体技术领先全球,未来将实现单芯片上整合超过2000亿个晶体管,并通过3D封装突破1万亿个晶体管。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1)

  研究机构Canalys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各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中东地区(不含土耳其)出货量达到1220万部,同比增长39%,这主要得益于通货膨胀率的降低以及石油出口国对经济多元化的持续投入,带来非石油产业强劲增长。此外,该地区经济和社会改革也刺激了私营领域的投资和外籍人口增长。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2)

  机构表示,斋月日活动刺激了该地区的需求。由于游客数量增长10%,2024年第一季度,沙特阿拉伯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54%;阿联酋为该地区第二大市场,实现19%的增长;伊拉克则实现112%的显著增长,这得益于人们对200美元以下的设备的强劲需求以及中国厂商以实惠的价格推出更佳色彩、材料和表面处理(CMF)设计的手机产品;相比之下,以色列因地缘政治的影响,出货量大幅下降20%。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3)

  厂商方面,中东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中,三星位居首位,出货量310万部,市场份额25%;传音紧随其后,份额22%,同比大增194%;小米位居第三,份额19%,实现132%的同比增幅;苹果、荣耀位列第四、第五,其中荣耀出货量同比增长209%,达到80万部。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4)

  Canalys预计,在中东各地区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市场适应性的背景下,2024年将实现高个位数的增长。厂商必须通过加强零售渠道信心、跟随政府愿景、适应消费趋势和推广可持续发展来实现长期发展。

  2024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依旧表现强劲,出货量达3530万部,同比增长15%。进入2024年后,厂商的库存情况有所改善,这使得渠道能够承接本季度推出的多款新品。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5)

  印度市场一季度前三大厂商十分接近,三星、小米、vivo市场份额均达到18%。三星位居首位,出货量670万台,份额19%,三星的最新旗舰产品Galaxy S24的销量超过了上一代产品,这主要得益于预购升级优惠政策、三星金融+和人工智能(AI)功能营销。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6)

  在Redmi 13C 5G和Redmi Note 13 5G系列以及POCO提前推出X6系列的推动下,小米在第一季度复苏强劲,共出货640万台,同比增长29%,份额18%;vivo出货620万台,同比增长14%;OPPO排名第四,份额10%,是前五名中唯一下滑的品牌,原因在于其精简了产品组合,减少了中高价位的新品发布;realme线%。

首次!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华虹第六;横琴50+ IC企业亮相BEYOND Expo 2024;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图27)

  Canalys表示,今年各品牌将努力证明5G功能之外的增量定价的合理性。这将主要通过设计语言、用户体验和其他接入智能手机的AIoT产品来实现。分析师指出,印度智能手机生态系统强调本地化已不可避免,虽然2024年的增长催化剂似乎仅限于5G设备升级和高端化,但厂商必须关注长期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时间5月23日晚间消息,英伟达CEO黄仁勋今日表示,支持视频生成的新AI模型将进一步刺激英伟达AI芯片的需求。

  在此之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聊天机器人已经引发了英伟达AI芯片的短缺。但英伟达现预计,能够创建视频和进行类似人类的语音交互的新AI模型,将进一步刺激英伟达AI芯片订单的增长。

  上周,OpenAI刚刚发布了一款新的旗舰生成式AI模型“GPT-4o”,支持文本、语音和视频生成能力。它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对话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与此同时,谷歌(175.06, -2.94, -1.65%)等竞争对手也都展示了类似的新产品。

  黄仁勋今日向媒体表示:“生活中有很多信息都必须以视频为基础,以物理为基础。所以这是下一个重要的事情。3D视频,以及其他一大堆东西,这些系统将非常庞大。”

  训练和运行先进的AI系统,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这提振了对英伟达Grace Hopper芯片的需求,例如H200。这款芯片最初用于OpenAI的GPT-4o,一种多模式AI模型,能够进行逼真的语音对话,并能够跨文本和图像进行交互。

  除此之外,英伟达的其他客户,包括谷歌DeepMind和Meta,也都发布了AI图像或视频生成平台。

  今日早些时候,英伟达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262%,净利润同比增长628%。此外,下一季度的业绩指引也远高于预期。

  投资和在线交易平台Hargreaves Lansdown的股票分析主管Derren Nathan称:“英伟达芯片的需求基础广泛,大型语言模型需要越来越多地支持多种模式,不仅能理解视频,还能理解文本、语音、2D和3D图像。”

  此外,汽车行业使用的视频AI模型,也正在成为英伟达芯片需求的一大推动力。英伟达CFO Colette Kress今日在财报电线%)已将其用于AI培训的处理器集群扩大到约3.5万块H100芯片,以实现自动驾驶。

  Kress还称,预计汽车行业今年将成为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中最大的垂直企业。

  而Nathan称:“视频生成绝对是AI强大且已经得到验证的应用案例之一,而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制作。”(新浪科技)


本文由:米乐M6,米乐官方网站,米乐登录入口提供

热线:020-36610558